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资讯 > 正文

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“问题意识”的培养

搜狐  2017-12-14 16:29:39

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国家发展的动力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,提高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。在我们数学教学中,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,积极思考,善于发现问题、敢于提出问题、设法解决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。问题存在既是思维的起点,又是思维的动力,更是创新精神的基石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。

  “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”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,有问题才能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更新,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。所以,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“问题意识”。所谓“问题意识”,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,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,并引发敢问、爱问、善问和乐问的学习行为。学生具有“问题意识”是产生学习冲动的源泉,是积极思维的导火索,是学习的内驱力,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土壤。因为创新始于问题,学生具有“问题意识”,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,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。那么,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“问题意识”呢?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:

  一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,使学生敢问。

  要培养学生的“问题意识”。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,让他们敢问。众所周知,在课堂教学中,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,是不分尊卑和主次的。然而,自古师道尊严,教师往讲台上一站,居高临下,教者为尊,为师就得让人敬畏,甚至有些教师还认为惟有“尊严”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,才能维持好教学秩序,否则无法管理班级。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,妨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阻断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,使学生产生学习是一种苦役的感觉。有了这种感觉的学生怎能对力求解决的问题敢问呢?因此,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,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、压抑感和焦虑感,让学生确实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,从而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。

  要做到这一点,方法是很多的,我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不嘲笑和讽刺学生,尽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敢问的积极性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有时候提出的问题或许很“幼稚”、很不成熟,但是我们教师要善于在其中发现闪光点,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获得正确答案。例如:我在教学“简单的分数比较大小”的时候,有位学生提出了质疑,说:3大于2,1/3也应该大于1/2,结果有一部分学生认同他的说法。很显然,这些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。应该说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是无关紧要的,这只仅仅呈现了学生的认知情况,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,要妥善地对待学生的回答。于是我此时既不嘲笑和讽刺学生,也不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,而是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自主地寻找正确答案。首先从分数的意义上:把整体1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大,还是把整体1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大?另外,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。我还创设情境:把同一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和平均分成2份,哪一份大?由于我没有嘲笑和讽刺学生,消除了他们的心理压力,再加上有上述这些引导和铺垫学生敢于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,并最终能获得正确答案。

  二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,使学生爱问。

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,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,就能够主动地参与,就爱自己提出问题。学生爱问,这不仅说明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,而且说明他们的主体意识已增强,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好奇心。

  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,使学生爱问呢?我认为方法也是很多的,例如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和课堂教学管理模式,实施“差异教学等等”。我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旧知进行迁移。例如,我在教学“异分母分数加减法”时,刚开始就开门见山出示例题:1/4+3/8,让学生畅所欲言,说说可以怎样算。学生一阵“七嘴八舌”后,我将他们的意见进行整理,大致有4种情况:①将1/4化为2/8,再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计算;②化成小数来计算;③1/4+3/8=1+3/4+8;④分母不相同,不会算。我了解真实情况后,进行分层引导,因人而异:第①类学生不用教就会计算了,我就引导他们深入探究,让他们拿出白纸折一折、画一画自己弄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;第②类学生采用的是特殊方法,我就出示“4/9+2/3”让他们讨论这种方法是否普遍适用;第③、④类学生我就耐心的教学引导和帮助,引领他们从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开始,使他们明白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,在做过“2/8+3/8”后,将题目变成“1/4+2/8”,通过比较,使他们明白可以通过通分将“异分母”转化为“同分母”,从而将新知转化为旧知,实现知识的迁移。最后我又说: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!这时学生又提出了一些令我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
  三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,使学生善问。

  “质疑”是学生在问题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、求异的思维过程,它蕴涵着学生的创新意识,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。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,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深刻,即“善问”。

  那么,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,使学生善问呢?方法是很多的,例如鼓励学生求异思维,加强学习时的合作交流等。我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鼓励学生求异思维。在教学“修路工人要修一条长850米的路,第一天修了238米,第二天修了362米,还剩多少米没有修?”我让学生小组合作,讨论算法,学生很快得出:⑴ 850-238-362,⑵ 850-(238+362)。我让学生算出结果,比较那种方法简便,这两题有什么联系?你有哪些问题和发现,小组内交流。学生就发现了第⑵题能简算的特点,有的学生就提出了问题说:一个数减去两个数可以改成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进行简便计算,如果一个数连续减三个数可不可以也减去这三个数的和呢?我没有回答他,而是让别的学生告诉了他并出了一道题进行验证。我对那些肤浅而又简单的“质疑”一般不去作答,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去寻找正确的答案,力求改变“教师问—学生答”这种自上而下的问答方式,积极倡导“学生问—教师答”、“学生问—学生答”“自己问—自己答”等多种问答形式,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质疑能力的同时,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。

  四,创设情境,鼓励学生,使他们乐问。

  例如,在教学“小猫钓鱼”时,问:你们喜欢听故事吗?我给你们讲“小猫钓鱼”的故事:星期天早上吃过饭,咪咪和喵喵来到河边钓鱼,河里的鱼很多,一会儿功夫,咪咪就钓了15条,喵喵钓了11条,听到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?有的说:一共钓了多少条?有的说:咪咪比喵喵多钓了多少条?还有的说:喵喵比咪咪少钓了多少条?后来有个学生说:喵喵再钓几条就和咪咪一样多了?我就对这个学生大加表扬,说他爱动脑筋,爱提问题。后来,学生就都乐意提问题了。

 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,又只有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,才能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、延伸、拓宽、升华,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,素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。因此,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,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,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,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,通过与生活的联系,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,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。例如,学习了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”后,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,问: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?让学生充分考虑,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,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;学习了圆的知识,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,三角形的行不行?为什么?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、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。(长坪民族初级中学 教师:雷胜)



关于我们 - 联系方式 - 版权声明 - 招聘信息

Copyright@1999-2017 中国教育网  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机构 ICP备1654251116号-1

联系网站:zgjyw@foxmall.net.cn    违法信息举报邮箱:jubao@123777.net.cn